朗格於現代重生後,在30年間成為全球各地鐘錶愛好者心目中獲得幾近完美卓越地位的德國品牌。源於朗格致力追求鐘錶愛好者推崇的鐘錶價值觀:超高水平的表面精修、一絲不苟的設計,以及嚴格依循薩克森製錶的傳統文化。
撰文◎Ova Chang 資料提供◎A. LANGE & SÖHNE
1989年11月,一則「口誤」新聞造成大量東德人民湧向布蘭登堡門、爬上柏林圍牆,這是近代歷史的重要時刻,對德國人而言,象徵分裂時代的終結;對朗格而言,是重生的契機。
錶廠坐落於德國格拉蘇蒂鎮的A. LANGE & SÖHNE朗格,是這段分裂時代下的犧牲者。事實上,整個朗格品牌的發展,與德國百餘年的近代史緊密相連,可說是德國製錶文化起落變遷的縮影。
朗格的創辦人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於1845年在格拉蘇蒂創立了朗格,經歷了薩克森成為獨立王國、併入德意志邦聯及其後的年代。朗格在一個戰亂四起、國土分裂且德國政局不斷變動的時期中成長。1945年5月8日,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終戰日,朗格的工廠在炮彈轟炸中被摧毀殆盡,一夕之間,A. LANGE & SÖHNE的名字也從錶盤上消失。朗格被迫退出鐘錶的國際舞台,家族後代瓦爾特·朗格(Walter Lange)逃至西德。
復興朗格之名一直是瓦爾特·朗格的心願,他的想法得到當時負責積家和IWC的實業家Günter Blümlein全力支持。當聽到柏林圍牆倒下的新聞那一刻,他們都知道:「時機到了」。一年後,他們選擇了當年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創辦朗格同一天的12月7日,正式註冊A. LANGE & SÖHNE朗格鐘錶公司,朗格終於走上復興之路。
完成公司註冊後,面臨的難題是,如何讓一個已經消失將近半個世紀的品牌如同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般奇跡地復活?原本位於格拉蘇蒂的廠房早已被收歸國有,技術與設備的流失更是加劇了重建的困難度。
瓦爾特·朗格曾回憶道:「我們當時所擁有的寥寥可數,既沒有腕錶可以製造或出售,也沒有員工、廠房和機器。我們擁有的就是以朗格之名再次製作全球最佳腕錶的願景。」要將中斷發展與生產腕錶超過40年的品牌重新建立起當代應有的形象,對朗格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技術可以再訓練學習,設備可以投入資金購買,但中斷的文化該如何銜接?現代的朗格該有什麼樣的樣貌?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
在Günter Blümlein的支持與指導下,朗格開始在格拉蘇蒂組建團隊,德國人擁有不同於瑞士的堅實精緻製錶文化,朗格招入的第一批員工大部分保有德式製錶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背景,開始一點一點建立當代朗格腕錶的樣貌,並於1994年10月24日在德累斯頓皇宮舉辦國際記者會,隆重推出首四款朗格當代錶款。
朗格初次亮相的首四款腕錶,憑藉嶄新的技術概念、不同於瑞士風格的獨特設計與精湛工藝,一發表便大獲好評,讓薩克森製錶重登高級製錶舞台。這4只錶款分別是:Lange 1、Arkade、Saxonia、Tourbillon「Pour le Mérite」。
對一個幾乎等於從零開始的品牌而言,朗格僅以4年的時間創作出這4款如此精緻高端且結合頂尖技術工藝的錶款,成果相當傲人。而朗格這4款當代腕錶,更是傳承並定義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德國製錶特色,包括了3/4夾板、鵝頸式微調、手工精緻雕刻的擺輪夾板、藍鋼螺絲、黃金套筒與德國銀材質的運用等,製作過程不僅從研發到製造全程自製,且擁有業內獨一無二的製造過程:二次組裝,朗格對製錶一絲不苟的製錶態度,一舉樹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當代特色。
朗格當年發佈會上的手錶日期特別被設定成了隔天的25日,又是一夕之間,隔日各大報紛紛刊出大日期視窗顯示著醒目25的朗格腕錶,朗格的重生成為整個鐘錶產業的熱點話題,朗格的名字在行家心中再度成為頂級腕錶的代名詞,與世隔絕超過40年的德國製錶文化重新與世界接軌。
五年後,朗格在Günter Blümlein主導研發下,再度於1999年推出品牌復興後的首枚計時碼錶:Datograph,並配備了標誌性的大日期視窗,具有飛返功能、導柱輪、精確跳分積分盤,重新定義了計時碼錶的標準,也贏得了國際鐘錶界的高度認可,被視為機械製錶工藝巔峰代表之一。
柏林牆倒了,對朗格而言,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時代的誕生。如今整整30年過去了,朗格至今已研發超過72枚自製機芯,透過卓越工藝與永恆價值等基本德國精神建立其聲譽,朗格早已站穩德國頂級精品的領導地位,並在全球開枝散葉,日前亦於台北101開設全台首間品牌專賣店,進一步鞏固其在亞洲市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