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八大奇觀」(8 Marvels of the World) 邀您一同穿越時空,近距離欣賞八大人造奇蹟的壯觀宏偉。
每一處奇景均由 Louis Moinet 與自家頂尖製錶團隊匠心揣摩,運用各式雕鑿工具與刷具細膩處理不同材質,技藝巧奪天工。
乘著 Louis Moinet 旅行箱,八只製錶傑作將攜手獻上絕無僅有的發現之旅。
資料提供@LOUIS MOINET
THE COLOSSEUM | ROME
羅馬競技場
羅馬競技場
為羅馬帝國史上規模最大的蛋形競技場,用途多元,從戲劇表演到角鬥士對決都有,可容納 5 萬名觀眾。在啟用典禮上,提圖斯 (Titus) 皇帝還下令水淹競技場,還原科林斯 (Corinth) 和克基拉 (Corcyra) 的海戰場景。競技場於西元 80 年提圖斯皇帝統治期間完工,展現古羅馬驚人的建築與工程實力。直到今日,競技場仍為羅馬帝國富強的象徵,每年吸引逾 700 萬名遊客造訪。
匠心演繹
錶盤與錶殼
雄踞錶盤核心的,是全盛時期的羅馬競技場內部景觀。正中央舞台以縞瑪瑙製成,外圈飾以左右對稱的長階梯形切割藍寶石,從綠色出發、於黃色相會的彩虹漸層,絢麗精巧。再往外,是漸升的觀眾席,也是競技場的另一大特色。精細雕琢與拋光的階梯,與其他噴砂細節立見分明。工匠成功將競技場的宏偉與獨特,於錶盤逼真重現。
競技場外部拱門也是這只經典腕錶的詮釋重點。玫瑰金錶殼上,中層共鐫刻 112 道拱門,錶圈 90 道,再搭配橋樑般的橫向錶耳,將整體視覺呈現推向完美之境。
機械結構-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THE BLUE MOSQUE | ISTANBUL
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又稱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堡重要清真寺古蹟,於 1616 年蘇丹艾哈邁德一世 (Sultan Ahmet I) 統治期間落成。
此地被視為鄂圖曼帝國古典建築風格的最後代表作,寺內牆壁鋪貼 2 萬片藍色磁磚,因而得其名。除了罕見擁有六座宣禮塔,也是前往麥加朝聖的起點,地位不言而喻。
匠心演繹
藍色清真寺承襲鄂圖曼清真寺與拜占庭教堂橫跨兩世紀的演進歷程,並予以發揚光大,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如何表現這般視覺震撼,就是創作重點。
錶盤與錶殼
錶盤基底為珍珠母貝鑲嵌,交織 13 種深淺不一的藍色元素。背景飾以寺內拱形天花板圖案,完美襯托藍色清真寺的精緻手工鐫刻與微繪細節。羅紋圓頂與半圓頂組成和諧畫面,六座宣禮塔運用精細的雕鏨 (chasing) 技巧,使凹槽清晰鮮明。
錶殼為全手工雕鏨而成,設計靈感來自阿拉伯式花紋 (arabesque),最大特色就是繁複交織的圖案,為伊斯蘭藝術的重要元素。品牌運用細微精準的雕鏨技藝,來凸顯其精美特色。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PETRA | JORDAN
約旦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 (Petra) 是約旦納巴特民族建造的古城,「Petra」在古希臘文原指「岩石」。早在西元前 6 世紀,納巴特人就將這座城市變成繁盛的貿易重鎮,載著珍珠與綠松石、象牙與絲綢、香與香料的商隊絡繹不絕。當時的佩特拉是阿拉伯與地中海間,以及埃及與敘利亞之間的交通樞紐。
到了近代,佩特拉逐漸衰敗,直到 1812 年才因瑞士探險家 Jean-Louis Burckhardt 而重為世人所知。
佩特拉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非卡茲尼神殿 (Khazneh) 莫屬,其宏偉外觀是直接於岩壁雕鑿而成。
匠心演繹
錶盤與錶殼
為了讓人完整想像卡茲尼神殿的雄偉壯麗,藝術家使用了三種不同技藝,工序之繁複,可能也是製錶史上首見。
首先是在略呈圓弧形的底座雕刻淺浮雕,讓圖案更具層次。這種模擬立體的手法創造出逼真的前後距離感。
由於裝飾神殿正面內凹處的雕像已遭破壞,所以藝術家只能靠研究史料還原其貌。
在他的不懈探究之下,終於找到一幅 1856 年知名畫家 David Roberts 創作的水彩畫,畫中清楚描繪了所有雕像。
神殿外觀鐫刻完成之後,第二階段需運用單色畫 (grisaille) 技巧。單一色調由淺至深的變化,特別適合用來詮釋大抵為赤褐色的佩特拉砂岩。
最後以獨特的濕壁畫 (fresco*) 流麗收尾。藝術家必須在新鮮灰泥變乾前在上面作畫,顏料才能滲入,十分講求技巧與速度。
白金錶殼飾以淺浮雕,搭配手工鐫刻的錶耳。上面的石柱與大象圖騰象徵力量與財富,在佩特拉隨處可見。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源於義大利文「affresco」,意思是「新鮮」。
PYRAMID OF KHUFU | EGYPT
埃及古夫金字塔
古夫金字塔
為吉薩 (Giza) 金字塔群規模最大的一座,因此又名大金字塔 (Great Pyramid) 。約建於 4,500 年前,埃及第四王朝統治期間。
古夫金字塔為世界七大遺跡之首,也是唯一尚存的建築物。建成後,榮登世界最高最大的建築物達數千年之久。直到今天,對於這座金字塔的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以求完整揭曉謎團……
匠心演繹
錶盤與錶殼
錶盤由一塊柳溪碧玉 (Willow Creek Jasper) 切鑿而成,這種天然石材的紋理形似埃及的沙丘。上面再鐫刻透明的象形文字,增添神祕感。
金字塔以黃金打造,再覆上一層大小整齊的琺瑯顆粒。接著,燒製的溫度必須精準控制,才能保留顆粒狀的外觀。之所以會選擇白色,是因古夫金字塔外層原本就是以白色石灰石包覆。
古夫金字塔頂端的石塊 (pyramidion) 是以琥珀金 (electrum) 製成,這種金銀合金在古埃及是極為珍貴的材料。在腕錶中則以黃金來製作,並運用鏡面拋光工藝呈現完美光澤。
細看法老古夫 (Khufu) 雕像,可見三層結構;與古埃及時期的雕像一樣,材質為黑色玄武岩,頭飾再以黃金微繪妝點。
錶殼為手工製作,主要運用「taille de joue」,即雕刻師為鐫刻圖案增添流動感的技巧。圖案是參考裝飾於埃及石柱頂端(柱頭)的蓮花圖騰設計;錶耳則刻有古夫的象形繭 (cartouche)。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TAJ MAHAL | INDIA
印度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 是 1648 年穆斯林蒙兀兒 (Mughal) 王朝皇帝沙賈汗 (Shah Jahan) 為已故皇后慕塔芝 (Mumtaz Mahal) 修築的白色大理石陵墓,「Taj Mahal」在波斯文原意「宮殿中的瑰寶」(Jewel of the Palace)。陵墓風格揉合伊斯蘭、伊朗、鄂圖曼與印度,無疑是蒙兀兒王朝最珍貴的建築。
據傳建造陵墓的材料,是以 1,000 多隻大象載送而來,白色大理石來自拉賈斯坦邦、碧玉來自旁遮普邦,綠松石來自西藏……白色大理石中,總共鑲嵌了 28 種精美的彩色裝飾寶石。
匠心演繹
錶盤與錶殼
白色大理石錶盤以微繪工藝精緻妝點,細膩捕捉泰姬瑪哈陵的建築細節,如高 35 公尺、曲線和緩的洋蔥形主圓頂。青銅頂飾帶有象徵好運的印度教圖騰「kalash」,以及象徵伊斯蘭的新月符號。
泰姬瑪哈陵的主圓頂之下,是倒置的蓮花形鼓座;周圍是較小的圓頂和四座 43 公尺高的獨立宣禮塔。塔的底座為八邊形,塔身呈圓錐狀,由上至下,以兩座陽台均分為三段。
陵墓前方,以綠松石詮釋其中一座庭院的河道。
錶盤中也嵌入一片拋光與鍍銠網格,營造景深效果,其上的裝飾圖紋靈感來自傳統建築常見的花格 (moucharabieh) 窗。.
手工鐫刻的錶殼綴以象徵泰姬瑪哈陵與印度曼陀羅的元素,再以錶圈的蒙兀兒王朝標誌畫龍點睛。向上與向下筆觸之間的微妙差異,創造驚喜的對比效果。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中國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
論長度、表面積與規模,萬里長城絕對是史上最重要的建築物,綿延超過 6,200 公里,城牆平均六至七公尺高,四至五公尺寬。
長城始於北京北方沿海地區的邊界,西至戈壁沙漠,用來守衛中國北方疆界。據記載,長城的修築從西元前 3 世紀就開始,一直持續至 17 世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87 年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匠心詮釋
錶盤與錶殼
以玫瑰金手工鑲刻的長城,逐漸化作巨龍之形;玉製綠地蜿蜒其中,隨著無止盡的長城消失於遠方。
綠得發亮的摩西西 (maw-sit-sit) 玉,成為點綴巨龍身影的最佳材質。
遠方天穹,是以 129 顆明亮式切割藍寶石與 11 顆明亮式切割鑽石傾斜鑲嵌而成。三種藍色漸層營造深邃天空,還閃爍幾顆鑽石星光。天空之下,是以白金手工鑲刻而成的遙遙山嶺。
透過巧妙玩轉高低起伏,各元素產生明顯層次,將巨龍襯托得更威風,成為錶盤主宰。 錶殼中層、錶圈和錶耳同樣呼應主題,以手工鑲嵌龍的元素,不僅活靈活現,也增添整體權威氣勢。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CHRIST THE REDEEMER | RIO DE JANEIRO
里約熱內盧救世基督像
救世基督像
救世基督像是一座大型耶穌基督雕像,矗立於科科瓦多山,俯瞰整個里約熱內盧。
這座雕像是城市最著名的地標,38 公尺高的規模於全球數一數二。
設計出自巴西工程師 Heitor da Silva Costa 之手,由法國雕塑家 Paul Landowski 與羅馬尼亞雕塑家 Gheorghe Leonida(負責頭部)製作,接著再與法國工程師 Albert Caquot 合力搭建。
基督像於 1931 年完工,材料使用鋼筋混凝土,以及可塑性高但十分強韌的皂石。雕像頭部重 30 噸、雙臂各 8 噸,張開距離達 28 公尺。
匠心演繹
錶盤與錶殼
高聳於科科瓦多山頂,救世基督聖像守護著里約熱內盧與知名的糖麵包山 (Sugar Loaf Mountain) ,以及瓜納巴拉灣和其中 130 座群島。
品牌以手工在黃金底座鐫刻出雕像,細膩的浮雕鑲刻技藝讓雕像從背景中清晰浮現。
雕像俯瞰一片汪洋,海底是手工雕鑿再填入琺瑯而成,澄澈青藍。綿延山峰同樣運用不透明的大明火琺瑯 (Grand Feu enamel) 技法。以微繪琺瑯製作的彩色建築物讓畫面更加生動。
各式琺瑯元素展現內填琺瑯工藝之妙,需先製造微小的凹陷,才能填入琺瑯釉料。
錶殼巧妙融入巴西國徽的咖啡與菸草枝葉。運用這些凹雕的元素,雕刻師能進一步彰顯腕錶設計主軸,將救世基督像與巴西的莊嚴與國力完整呈現。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MACHU PICCHU | PERU
祕魯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 (Machu Picchu) 是建於15 世紀的印加古城,有「古老的山」之意,位置就在馬丘比丘與瓦納比丘兩山之間。
據傳印加首位國王(Pachacútec,1438 年即位至 1471 年逝世)的宮殿就坐落於此,同時也是無比崇高的宗教聖地。
印加帝國瓦解後,馬丘比丘陷入荒廢達數世紀之久。這座神聖之城被譽為印加最偉大的建築,位處安地斯山脈東部、亞馬遜雨林邊境。
古城 172 座建築的遺址高踞瓦納比丘和馬丘比丘兩山之間,海拔 2,438 公尺。
匠心演繹
錶盤與錶殼
手工鐫刻的金輪照亮底下的馬丘比丘,也傳遞出印加帝國以太陽做為代表圖騰的意涵。太陽體現印加文化對精神世界的重視,因此所有元素均朝太陽匯聚,包含四隻安地斯神鷹,即祕魯的國鳥。以手工雕刻與手工微繪製成的神鷹,朝蔚藍天空展翅,其設計直接受到納斯卡文明的繪畫啟發,也就是前哥倫布時期於祕魯南部發展出的文化(西元前 200 年至西元 600 年)。
黃金打造的馬丘比丘坐落於兩座山峰的山腳,山脈華麗至極,是將Yowah堅果蛋白石以極精細的工藝切割與雕製而成。中央的主石亂紋瑪瑙 (Crazy Lace Agate) 更是萬中選一的珍寶,紋路直指太陽。
為了完美呈現古城每一個細微處與豐富的建築結構,品牌還特製雕鏨等技藝專用的工具。另以綠色漆面重現獨特的梯田景觀。
錶殼 12 點鐘與 6 點鐘位置飾以手工鐫刻的太陽圖騰,營造非常醒目的浮雕效果。太陽四周環繞著參考納斯卡地畫 (Nazca Geoglyph) 設計的蜂鳥和神鷹。
機械結構 – LM 35 機芯
60 秒陀飛輪機芯,榮獲最近一屆國際計時大賽 (International Chronometry Competition) 金獎肯定。
「世界八大奇觀」創作緣起
走遍各地,Jean-Marie Schaller 飽覽一座又一座歷史遺跡,風格各異,但均展現無比力量,見證人類如何以智慧,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於是,他親自精選出「世界八大奇觀」,不僅最能反映從古至今豐富的藝術創造力,也是各地文化的重要載體。
Louis Moinet 旅行箱
品牌獨家打造的旅行箱呼應穿越時空的主題,打開即見「世界八大奇觀」-八只獨一無二的腕錶。
此箱以天然榆木樹瘤製成,上綴一個銀色鳶尾花 (Fleur de Lys) 圖騰,拱形上蓋再裝飾兩條甘邑色皮帶。
箱內使用黑色皮革包覆,上蓋還印有數學家 Johann Gabriel Doppelmayr 在 18 世紀繪製的地球儀。圖案以水彩上色之後更顯精美,增添作品的獨特價值。